经文: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
又得罪了你’”
——路15:18
《归回父家歌》是一首承载日本文化特色与基督教核心真理的圣诗,其传播历程与版本演变紧密相连。早在《普天颂赞》(旧版)中,它便以《念父归来歌》之名收录,注明为 “日本圣诗及曲调”,旧译歌词如 “思之惭愧不能当!离父我彷徨”“黄昏将过,日将来,我今决意归”,虽语言古雅,却清晰呼应了耶稣 “浪子回头” 的比喻(路加福音 15:11-32)—— 诗中 “离父奔忙” 的迷途状态、“倦眠茅草房” 的落魄处境、“念父爱而决意归” 的悔改之心,正是对浪子从背离到归回父家的生动写照。因旧译稍显晦涩,《新编》收录时特意邀请谢雪如(简历参阅第 32 首)重译,并明确标注原作者为日本信徒松本宗吾(Sogo Matsumoto),让诗歌的真理内涵更易被当代信徒理解。
这首诗的曲调堪称日本传统与基督教敬拜融合的典范。《新编》注其为 “12 世纪日本曲调”,《普天颂赞》则标注调名《IMAYO》(即日语 “今样”,意为 “现今的新样子”)。该曲调起源于日本平安王朝(794—1192)的《杂艺郢曲》,最初是民间曲调,后被佛教、道教用于宗教场合;到江户时代(1603—1867),虽作为歌曲形式没落,却以文学体裁留存,成为明治维新时代新体诗的创作基础。1954 年,这首曲调被采入日本基督教赞美诗时,由小泉功(Isao Koizumi)为其配写风琴伴奏和声 —— 这是日本信徒首次为传统曲调自主创作和声,打破了此前日本圣诗多采用美国传教士和声的惯例,真正践行了 “今样” 的 “新” 意,让本土文化与基督教敬拜实现深度契合。
诗歌原作者松本宗吾(1840—1903)的生命见证,为这首诗增添了更厚重的信仰温度。他生于日本长野县松代,1878 年在横滨经美国传教士马克莱(译音)施洗归主,此后在盛冈、仙台、名古屋、鹿儿岛等地教会担任牧师,以博学善辩的讲道与对文学的热爱服事教会。松本尤其擅长创作日本传统 “俳句”(5、7、5 三句共 17 音节的短诗),还曾担任鹿儿岛报纸俳句副刊编辑。《归回父家歌》最初刊载于 1895 年出版的《基督教圣歌集》,收入明治版《赞美歌》时,经其子增补修订却仍保留原作者姓名,足见对其创作的尊重。如今,这首诗已被译成多国文字,从日本本土走向全球教会,让 “浪子归回父家” 这一超越文化的救赎真理,通过带有东方韵味的诗与乐,触动着每一个渴望回归天父怀抱的心灵。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沈可浮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