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
的人却为神的大能”
——林前l:18
《依傍十架歌》作为聚焦救恩呼召的经典圣诗,其核心精神深深扎根于基督教 “十字架中心” 的救恩神学 —— 十字架不仅是耶稣受难的象征,更是信徒与基督同死同复活、得蒙完全救恩的根基(罗马书 6:4)。作者麦克唐纳(W.McDonald,1820—1901)在 1870 年任布鲁克林城美以美会牧师时,因深刻体察牧养中信徒 “追求清心” 的属灵需求,仅用几分钟便完成此诗。诗歌以直白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呼召人来到十字架前直面自身的 “贫困、软弱、盲目”—— 这恰是基督教认罪悔改的起点,唯有承认自身的有限与罪性,才能领受主 “完全的救恩”;更进一步指向 “将自己与主同钉十字架,奉献身心灵魂永归于主” 的委身,呼应了保罗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太书 2:20)的属灵宣告。
麦克唐纳对 “圣洁生活” 的坚持,不仅体现在诗歌中,更贯穿其一生:他除牧养外主编《基督徒见证》刊物,晚年因不满美以美会对灵性生活的满足,带领部分信徒成立 “通圣会”(19 世纪中叶从美国卫理宗教会分出的新教派)。该教派以 “遵守圣经圣洁要求、严谨遵循卫斯理规条” 为核心,既注重属灵生命的进深,又反对狂热的灵恩形式(如不跳灵舞、不尚方言狂热),这种 “平衡的圣洁观” 也成为《依傍十架歌》的隐性基调 —— 救恩不仅是得蒙赦免,更是在基督里活出圣洁的生命,正如诗歌所盼的 “委身之后的生命更新”。他一生著有 10 本宗教书籍、7 本教会圣乐诗集,足见其以文字与诗歌服事教会的热忱。
这首诗的曲调由美国业余圣诗作曲家费希尔(W.G.Fischer,1835—1912)谱写,调名《信赖(TRUSTING)》恰与诗歌 “依傍十架” 的核心信心相呼应。费希尔虽非专业音乐人,却凭对圣乐的热爱深耕不辍:青年时在费城德语教堂学习唱诗,曾以装订图书为业,仍坚持夜校攻读音乐;他精通钢琴演奏、合唱团指挥,还常受邀为教会教授唱诗、指导诗班。其创作的曲调兼具 “柔和” 与 “坚定”—— 柔和的旋律贴合诗歌 “感人的呼声”,让 “来到十架前” 的呼召更显温柔恳切;而稳定的节奏又传递出 “信赖主” 的信心力量,与歌词中 “奉献身心灵魂” 的坚定委身形成共鸣。费希尔一生谱写 200 首福音圣诗曲调,其中《新编》收录的第 214、229、347 首与《依傍十架歌》一样,因贴合教会敬拜需求而广传,成为跨越时代的圣乐遗产。自 1870 年问世以来,《依傍十架歌》更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全球教会在救恩呼召与生命委身主题下的重要敬拜曲目。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沈可浮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