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
“耶稣听见,就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太9:12—13
这首传递福音呼召的圣诗,词曲均出自美国 “俄亥俄的弹唱诗人” 汤普森(事略参阅第 120 首)。人们评价其创作时,认为汤普森将自己信心生命中的丰盛与美好,全然倾注于诗句之中,又为其搭配了一段抒情动人的柔和曲调 —— 这种 “诗与乐的深度契合”,让它成为福音圣诗中极具感染力的经典。诗歌首句 “主耶稣温和又慈爱地呼召,正呼召你,呼召我”,不仅直白点出 “耶稣呼召” 的核心主题,更强调这份呼召的 “时效性”:它并非停留在过去,而是此刻仍向每一个人发出的邀请。这份呼召的价值,连著名布道家慕迪都极为看重 —— 他在抱病垂危时,曾紧紧握住汤普森的手坦言:“我一生所能作的一切,毋宁作像这首‘主耶稣正在以温柔慈声在呼唤’(首句直译)一样的诗”,足见这首诗在传递福音核心上的独特力量。
从神学维度来看,诗歌中 “温和又慈爱” 的呼召特质,深深扎根于圣经中神自我启示的性情。汤普森在创作时,正是从自身切身的信仰阅历出发,体会到主耶稣呼召的 “温柔慈声”,这恰与先知以利亚在何烈山的属灵经历形成呼应(王上 19:11-12):当时耶和华并未在烈风、地震、烈火中显现,反而是在 “火后有微小的声音” 里向以利亚说话。这一细节揭示了神呼召的本质 —— 祂不凭威严强迫人,却以温柔的爱邀请人;祂的声音或许不喧嚣,却能穿透人心,唯有存着爱主之心的人,才能敏锐察觉这份呼召。这种 “温柔呼召” 的神学内涵,打破了人们对 “神性” 的刻板认知:神的大能并非与温柔对立,反而在 “微小的声音” 与 “慈爱的呼召” 中,更显其爱的本质 —— 正如福音的核心,是神主动以恩典邀请人归向祂,而非以权势辖制人。
诗歌的曲调设计同样服务于 “温柔呼召” 的主题,调名直接定为《汤普森(THOMPSON)》,以纪念作者的创作。整体旋律舒缓柔和,没有激昂的高潮或强烈的节奏,反而以平稳的音符递进,模拟 “微小的声音” 那份安静却坚定的力量:每一个乐句的起伏都如同轻声呼唤,既不压迫,却能引人专注;柔和的和声编排则如同 “慈爱的环绕”,让唱者在旋律中仿佛真能听见主的温柔呼召,也让听者在音声中感受到福音的温暖。这种 “音乐为主题服务” 的创作,让 “主耶稣的温柔呼召” 不再是抽象的教义,而是可听、可感的属灵体验 —— 无论是独自默想时的心灵回应,还是教会敬拜中的群体宣告,这首诗都能引导人在柔和中察觉神的邀请,进而回应那份 “呼召你,呼召我” 的慈爱呼唤。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沈可浮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