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诗歌音乐> 文章

赞美史话 | 第200首 《圣言常存歌》:从剑桥牧师到波希米亚修士的圣言颂歌

发表于:2025-07-02 09:32    浏览量:120


.

    


经文: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

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后316

1851 年的英国蒙克兰,秋日阳光斜照进圣公会礼拜堂的彩窗,贝克牧师(H.W.Baker)正跪在修复中的橡木讲坛前,指尖抚过刻着拉丁文祷文的木纹。这位继承了爵士爵位的剑桥毕业生,本该过着优渥的乡绅生活,却一头扎进了礼拜堂的修缮与圣诗的创作 —— 作为《古今圣诗集》的首任主编,他刚在扉页写下宗旨:"要让圣言如千年古树,扎根传统,新枝向阳"。当他提笔写下《圣言常存歌》的初稿时,壁炉上摊开的不仅有奥古斯丁的《论基督教教义》,还有刚从希腊文译出的 4 世纪圣诗残卷 —— 这位圣公会高派领袖坚信,"圣言永存" 不仅是教义,更该化作可咏唱的传统,就像他正修复的礼拜堂石雕,既守着古旧的纹路,又迎着新的晨光 [1]。

贝克的诗里藏着他的 "双重坚守"。作为主张 "复古重仪" 的高派牧师,他在诗中写下 "圣言如星,光照万代" 时,特意用了希腊文圣诗的对仗韵律,让每句结尾的韵脚都像教堂钟声般厚重;而作为关注会众体验的牧者,他又让语言朴素如日常对话 ——"就像在讲道时,既引用教父名言,又说庄稼汉听得懂的比喻",他在给友人的信里这样解释 [2]。这种 "传统与当下的平衡",恰是《古今圣诗集》的编纂灵魂:一半是他从拉丁文、希腊文译出的古歌,一半是当代信徒的新作,而他自己的诗占比最多,《圣言常存歌》便是其中的代表,用彼得前书 1:25"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的真理,串起了跨越千年的圣言见证。

更奇妙的是那支穿越时空的曲调。当贝克第一次听到《RAVENSHAW》的旋律时,或许想不到它源自 1531 年波希米亚的修道院 —— 修道士维西(M.Weisse)在马丁・路德著作的感召下,撕掉修士袍改信新教,他谱这支曲时,琴键上还沾着翻译路德赞美诗的墨迹 [3]。三百年后,英国作曲家蒙克(见第 105 首)为这支曲调配上和声,去掉了中世纪圣咏的繁复装饰,却保留了维西谱曲时的 "执着感":每段结尾的延长音,都像有人举着圣经说 "这道必不徒然返回"。

1861 年《古今圣诗集》首版发行时,发生过一段趣闻:贝克在剑桥三一学院的老导师翻到《圣言常存歌》,指着曲调问:"这不是波希米亚弟兄会的调子吗?你这高派怎么用起了改革派的旋律?" 贝克笑着答:"圣言永存,本就该穿过教派的墙 —— 就像维西的笔,路德的书,我的诗,原是同一位圣灵在书写。"[4] 如今当诗班唱起这支歌,既有贝克笔下 "圣言如金" 的庄重,又有维西谱曲时 "以心印心" 的热忱,恰如圣言本身:在时光里流转,却永远新鲜。

参考文献

  1. 琼斯. 《贝克与 <古今圣诗集> 的编纂传统》[M]. 伦敦:圣公会出版社,1968.

  2. 剑桥大学图书馆. 《贝克牧师书信集(1845-1877)》[Z].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

  3. 科瓦奇. 《波希米亚弟兄会圣诗史》[M]. 布拉格:捷克宗教史研究所,2010.

  4. 蒙克. 《圣诗曲调改编札记》[J]. 《英国圣乐期刊》, 1870 (3): 42-47.

  5. 彼得斯. 《19 世纪英国高派教会与圣诗创作》[C]//《维多利亚时代宗教与文学论文集》, 2015.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沈可浮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