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诗歌音乐> 文章

赞美史话 | 第199首 《与主心交歌》:无名牧者与早逝才女的灵歌奇缘

发表于:2025-07-02 09:32    浏览量:165


.



    

经文:

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赛3015

1895 年的河北通县,秋蝉在公理会教堂的槐树上鸣唱,张牧师正趴在讲台旁的木桌上写字。阳光从窗棂漏下来,在他的手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 —— 那些描述 “与主心心相印” 的诗句,字里行间总带着点泥土气。这位连全名都没留下的牧者,大概从没想过,自己随手写下的灵修笔记,会在四十年后成为燕京大学音乐系的 “珍宝”。据通县公理会档案记载,这位张姓牧师 1890 年代在当地牧会期间,常以 “田间地头的比喻” 讲解灵修之道,其手稿多为即兴创作,未署名却在信徒间传抄 [1]。

1934 年的燕园琴房,20 岁的苏引兰总爱把天津老家的古筝谱垫在钢琴键下。作为范天祥最得意的门生,她接到为张牧师诗作谱曲的任务时,指尖先在琴键上弹出了一段《茉莉花》的变调。《清心调》的初稿里,她特意避开西方圣诗的厚重和弦,用五声音阶写出 “如溪水绕石” 的韵律,范天祥在《中国圣诗创作指南》中回忆:“引兰的谱曲总有种‘中西合璧’的巧思,她让《诗篇》的渴慕,长出了中国泥土里的根须”[2]。

可惜这朵音乐界的 “玉兰花” 没能开得长久。1937 年盛夏,天津的轰炸声震碎了医院的玻璃窗,刚生下孩子的苏引兰攥着《清心调》的定稿离世。燕京大学校史档案记载,这位 1935 届音乐系毕业生 “在校期间即展现出将民间曲调融入圣诗的独特天赋”,其未完成的作品中,《清心调》是唯一被《普天颂赞》收录的曲目 [3]。

如今在通县老教堂的档案室里,还藏着一本 1935 年的油印歌单。封面有行褪色的钢笔字:“张牧师的诗,苏姑娘的调,合在一起,就像两个从没见过面的人,在圣灵里合唱了一辈子。” 而当信徒用《杰拉尔德》曲调唱这首诗时,西洋旋律与东方五声音阶的奇妙呼应,恰似跨越时空的握手 —— 正如《普天颂赞编纂记》中所述,这类 “跨文化适配” 的尝试,正是早期华人教会 “扎根本土、仰望天国” 的生动见证 [4]。

参考文献

  1. 通县公理会档案整理委员会. 《通县基督教百年文献汇编(1860-1960)》[Z].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 范天祥. 《中国圣诗创作指南》[M]. 北平:燕京大学出版社,1936.

  3. 燕京大学校友会. 《燕大音乐系史稿(1922-1952)》[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普天颂赞> 编纂历程研究》[C]//《中国基督教圣诗史论文集》, 2008.

  5. 天津市档案馆. 《苏引兰家族档案(1915-1937)》[Z].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

注:选编自《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编著


播音:沈可浮

后期:庄期凯

初审:融媒体

复审:蒋   翔

终审:黄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