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信仰造就 > 神学思考 > 文章

从宗教的角度看相适应的问题

供稿:HZSCT.ORG / 蒋翔 发表于:2016-06-14

《从宗教的角度看相适应的问题》
作者:张效法

 

摘要:宗教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不仅关系到落实宗教政策并维护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保持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及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所以,宗教不应搞关门主义或自我封闭,而理应持开放之势与之相适应。适应不是委曲求全改变信仰,乃是在不断变动的处境、时代、社会和社会心理结构中以不变应万变,将不变的真理应用在瞬间万变的时代中,这需要神学处理,需要适应。要让社会接纳教会,教会必须调整自己以主动之态适应社会。
 

关键词:宗教 社会主义社会 相适应 生存 文明建设 伦理道德 发展 神学思想 爱国爱教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个宗教团体和信教公民较多的国家,因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是关系到落实宗教政策,维护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大问题。谈到宗教要适应的课题,是近7年内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办好教会的主旋律,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基督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变革,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有相适应才能使信仰与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相结合,才能使神学思想建设真正根扎在中国的土壤里,才能使教会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丁光训主教说:“神学思想建设就是为促进神学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就是排除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神学思想障碍,使人们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拥护具有思想基础。”本文从基督教的角度谈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点滴思考。
 
 一、宗教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不能脱节
 
 许多学者认为:一种宗教的特色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特色。因为社会自身的发展演变为其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发展空间。相同的宗教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外在形态和各异的内在因素,从而使这一宗教具有地域性;而且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发生不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外观,即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不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基督教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时期就以不同外观出现。比如,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温教,明清时期的天主教和清末的基督新教,其实都是基督宗教。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为适应中国文化,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落脚,做出合宜的适应和调整。“宗教发展史证明,宗教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社会制度的好坏是紧密相关的。”[1]因此,卓新平博士说:宗教不应搞关门主义,自我封闭,而理应持开放之势。原因之一,是世界大环境取开放之态。原因之二,是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时代创新。开展对话促进自己向高层次发展和高境界升华。不要以为教会讲发展、讲适应就是委屈就全改变信仰,信仰是稳定不变的,处境则在不断变动,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社会心理结构在改变,文化艺术在改变,哲学与宗教文化也在改变。如何将不变的真理应用在瞬间万变的时代中呢?这需要神学处理,需要适应,要让社会接纳教会,教会必须适应社会。李平晔在《试论基督教的历史特点及在中国的发展》一书中提到,任何宗教若不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义,教规,甚至礼仪,就不可能具有绵延数世的生命力。任何外来的宗教,若不与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就不可能得到认同从而在本民族中的存在与发展。
 应该说基督教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宗教,她的适应性体现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和特点。基督福音能与希腊、罗马文化相合适应而生存发展,基督福音能与欧美,非洲文化相融而生根本民族发展兴旺,基督福音也能在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转型时期,因适应而更臻发达、发展。
 
 二、宗教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文明”建设所需要
 
 众所周知,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对广大民众在精神气质,思想观念,政治面貌,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心态情感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看西方文明的兴衰直接与基督教相关,所以,作为宗教文化通过其现代更新和自我升华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起到一点积极作用。社会科学院的卓新平博士说:“没有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启迪和形成的保障,物质文明建设很难出现质的突破和保持恒久发展的活力。而宗教对社会的超然灵思和对个人的内在灵视,其给人的现实存在带来的灵气和灵感,也是人类精神文明之重要构成”[2]。
 宗教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积极地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中国人民是很讲孝道,仁爱,忍耐,谦卑,勤俭的人民,而基督教教义里有这方面很多很好的教训。支持并发扬真、善、美,抵挡与灭绝假、丑、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积极美好的作用。尽管我们的宗教信仰不同,但生为中国人,我们理当为祖国的“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不是被动等待,乃是主动发挥。不同的信仰却不能改变我们不同的民族身份。用信仰的话来说是为主作见证,过超世而入世、脱世又济世的生活;用政治的话来说,这就是适应。
 
 三、宗教应该把握的相适应涵义
 
 讲适应不是指无原则的放弃自身信仰的特点。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的文章里说:“在中国,宗教与现阶段的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宗教信仰,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而是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相适应。”“三自爱国运动引导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不改变我们的信仰,而是引导我们更好地为信仰作见证,发扬基督教伦理道德等积极因素,为社会服务,使基督教易于被社会更认同,更接受,更尊重”。前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韩文藻博士如是说。
 “相适应”自然有高低层次和主次之分。“相适应”的基本要求是要信教公民爱国守法,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
 “相适应”的高层次要求是“宗教要自觉地将自己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相一致,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弘扬自己的优良传统,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3]
 “相适应”的主次问题,就其适应的本质来说,主要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与宗教方面的共同努力。党和政府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导方面,其工作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一要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因为形势的发展或变化而动摇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二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宗教工作也必须重视法律的作用,依法办事,使宗教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4]
 宗教与社会有不可分隔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社会在发展,宗教也在发展。宗教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社会相适应,但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也需要宗教与之配合。双方何时适应何时就发展,何时不适应而发生冲突,必不利于发展。这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是不争的事实。适应是为我们“广大信徒得以在和平,美好的社会环境中享受着宗教信仰自由的生活,得以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发挥作用,得以使基督‘光’与‘盐’的教导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并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5]。
 
 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体是宗教本身,作为主体的宗教要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丁主教说:真正的适应是从思想开始。而思想必影响行动。今天基督教要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呢?
 
 1、在政治立场上,爱国是“相适应”的不变根基。
 “要生存,一定要适应;要发展,一定要调整。”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叫我们放弃有神论思想或改变信仰,而是要求我们把爱国与爱教有机的地结合起来,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当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基督徒明智地发起三自爱国运动,自办教会,这是适应新中国的行动,同时进行神学思考,以建立和不断丰富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神学思想,扬弃其中不适应的部分。
 我们从《圣经》中的先知和使徒所流露出的爱国之情充满在《圣经》的字里行间。如摩西、大卫、但以理、保罗等,最明显的是主耶稣,他是犹太人,他为自己的祖国命运和耶路撒冷圣城即将面临的灾难发出了悲悯的哭声[6]。这成为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基督徒效法的榜样。
 
 2、在思想信仰上,振兴中华是“相适应”的共同理想。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在不断调节和完善自身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就是人的思想观念也是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变化。今天的教会在新时代中,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传好福音,用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使教会成为时代明灯,这就要求教会能传出时代的信息,与今天的社会相适应。比如:基督徒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国家与社会?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等等的问题,都是非常现实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过去我们听闻有人引用“不要爱世界”,以至阻拦信徒爱祖国和爱现实的社会,这是曲解、甚至谬解《圣经》。《圣经》中提到的“不要爱世界”[7]的“世界”,《圣经》自身有明确的解释,是指“情欲”说的,这与爱国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
 党的宗教政策是使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公民联合起来,把所有的意志与力量集中起来,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我们再不入时地强调“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致使信徒误解以为不能与非基督徒一起共同工作,共同建设,通力合作,而使两者相互排斥,影响团结、和睦与和谐的话,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牧人员。我们应该与人民一起参与各种美好事业的建设。因为《圣经》教导我们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8]
 
 3、在神学思想上,除去不适应的内容是“相适应”的思想基础。
 神学思想建设主要任务是淡化基督教中与社会主义社会不适应的内容,“建立我们属灵和属世相统一的神学思想,使教会和社会主义相协调”[9]。有人担心,协调了社会,会丢掉信仰。其实不会,因为协调是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基础,以宪法为准绳,而不是以唯物主义为标准,也不是以消灭或发扬宗教为目的[10]。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社会的不同而发展、变化,教会需要同时代处境相适应。正因为基本信仰的不变性,才需要神学思想做出适应的调整,这是为了保护或保障我们不变的信仰[11]。故此,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不但没有理由反对,还要举双手赞成。
 
 4、在文化素质上,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是“相适应”的智力源泉。
 宗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宗教事实上是一种深奥的文化,而且触及面很广,流传时代很久。”[12]“开展对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继承其优秀部分,可以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宝库。”[13]“宗教作为传统文化的因素之一,是构成古代文明的一个方面。它与哲学、科学、艺术、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教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14]基督教的《圣经》就是历代积累起来的文献汇集,有箴言、诗歌、小说、历史等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的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拉斐尔的画像,弥尔顿的诗歌,贝多芬的音乐等都是世界名著,无不受《圣经》的影响。我们对《圣经》及其价值的研究和探讨必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且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思想界的普遍的课题。了解宗教,研究宗教已成为当代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15]
 “宗教不只是个信仰问题,也是个文化载体”[16]。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求基督教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弘扬基督教积极、向上、健康的教义、教规和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作贡献。
 
 5、在经济建设上,共同富裕是“相适应”的一致目标。
 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求基督徒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多作贡献,积极开展生产活动。保罗说:若有人不做工,就不可给他饭吃。他自己是一面传福音,一面织帐篷,亲自劳力做工。基督教讲坛要讲明基督徒的金钱观,“多多赚钱,多多积钱,多多捐钱。”[17]这有利于国家建设,繁荣经济,造福社会和为教会解决自养出发,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中,开拓自养门路,兴办一些生产、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或为救灾难、济贫、帮困作贡献。有人把《马太福音》25章的经文与发展商品经济联系起来,在讲坛上提倡合法经营、合理赚钱的正确性,强调基督徒应当勤奋劳作,创造财富,遵从宗教道德,合法经商,取财有道,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无所作为和守财奴式的形象是神所不喜欢的。
 
 6、在伦理道德上,遵纪守法是“相适应”的行为准则。
 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今生观中,包括道德意识。基督徒在进行一项重要的行为决择时,必须遵行基督教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旧约》的十条诫命在《新约》内被归纳为“爱神”与“爱人”,要求基督徒把对神的信仰关系与对人的道德关系统一起来。[18]
 在道德准则方面:《圣经》说:“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心”[19],应该作光作盐,荣神益人,提倡“好信徒也是好公民”,这实际上对基督徒有特殊的内在约束力,实践在行为上就是保护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在家庭道德方面:基督教的教义要求,基督徒要严肃对待婚姻和家庭,并在家庭成员之间实行和睦相处[20],孝敬父母[2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基督徒的家庭和睦团结,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对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安宁是大有好处的。
 在职业道德方面:教会认为,基督徒应该做好岗位工作,爱岗敬业是应尽的本职,以“侍人如侍主”[22]的原则做好社会中的每一项工作。基督徒以活在地上就应该努力工作,使世界更加美好为己任。
 在社会公德方面:基督教提倡相爱与服务,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强调因为“神爱世人”[23],我们也应该“爱神所造的人”,“爱人如己”[24]。助人为乐,关心公益事业,照顾孤寡老人,参加义务劳动。效法耶稣“我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25]的榜样,遵从“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26]的教训,反映基督教积极、向上、健康的伦理道德特点。
 
 7、在对外关系上,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交往是“相适应”的有力途径。
 宗教具有国际性,基督教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宗教界的国际交往是一条重要渠道。”[27]基督教在对外交往上,在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和世界和平事业上的确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宗教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传播文化,交流感情的纽带”。所以,基督教团体利用特有的优势,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往来,同时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科学、文化、技术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   语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此言既是对宗教政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也体现了对宗教界的信任与要求。它肯定了宗教是可以发扬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说明了人民群众对教会的热切期望。教会应该积极响应,自觉调整神学思想中不相适应的论调,说到底这也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今天的基督教“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提供了更宽广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一个新风貌,健康型的基督教将会在与社会主义社会不断适应中,“在促进人类的理解、沟通、团结、和平的过程中,使全社会对基督教有一个更正确、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欣赏”。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深化认识,观念上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建立正确的《圣经》观,持守纯正的信仰,把握正确的神学导向,才能真正指导基督教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
 
[1] 《中国宗教 2000-2》第26页
 [2] 《宗教原理》第96-97页
 [3] 《当代宗教研究》2000年,第8页
 [4] 《当代宗教研究》2000年,第9页
 [5] 《宗教2000年第三期》第34页
 [6] 《路加福音》第19章41-44节
 [7] 《约翰壹书》第2章15-16节
 [8] 《罗马书》第12章17节
 [9] 《丁光训文集》第376页
 [10] 《这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第126-127页
 [11] 《金陵神学志 2000-2》第10页
 [12] 《宗教》1989年,第14页,转载《中国和基督教译者的话》1988年,第2-3页
 [13] 《统战理论学刊》1986年,第41页
 [14] 《宗教》1986年,第55页
 [15] 《宗教》1993年,第14页,转裁《宗教与文化丛书总序.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1989年,第1页
 [16] 《当代宗教研究 2000-4》第2页
 [17]  18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教徒布道家约翰.卫斯理的名言
 [18] 《马太福音》第22章36-40节
 [19] 《出埃及》第20章15-17节
 [20] 《希伯来书》第13章4节;《诗篇》第133章1节
 [21] 《以弗所书》第6章1-3节
 [22] 参《腓立比书》第3章23节
 [23] 《约翰福音》第3章16节
 [24] 《马太福音》第19章19,22节
 [25] 《马太福音》第20章28节
 [26] 《罗马书》第12章17节
 [27] 《宗教》1993年,第29页